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智慧農業發展與改變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智慧農業發展與改變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智慧者,聰明也,智慧農業,就是用最聰明的方法種田,怎么種呢?科學家想啊。就象玩智能手機一樣,點點就能種地,畫畫就能施肥,在操控制室就能干任何事,甚至于連買賣都結束了。只是農民都么想往的事,智慧農業我想小部分試驗可能,如果大面積應用,肯定太難了,我想這是科學家研究的方向,成功就讓農業長上了翅膀,飛得更高了。我希望這一天的到來。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農業大國,農業在我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近年來我國正在逐步失去人口紅利的優勢,面臨農業勞動力不足問題,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性具有較大的不利影響。因此,在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我國有必要發展智慧農業,利用現代技術進行科學化耕作。
對于我國而言,智慧農業是我國智慧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智慧農業通過物聯網等現代技術能夠有效的解放人力,解決我國農業方面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1、我國農林牧漁總產值逐年增加
2014-2019年,我國農林牧漁總產值呈逐年增長趨勢。2019年我國農林牧漁總產值實現12.40萬億,較2018年同比增長9.15%。
糧食是我國最基本的生存資料,而肉類和魚類的供給是我國人民補充營養的主要食物,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民以食為天”的俗語足以說明農業在我國的重要性。但隨著我國人口出生率的減少,未來我國面臨著農業領域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將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
2、我國人口出生率屢創新低,農村人口流失嚴重
從我國人口出生率來看,2018年我國出生人口為152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94%,據國家統計局在公布2018年數據時顯示,2018年人口出生率為1952年以來的新低。但隨著時間推移,2018-2020年我國出生人口和人口出生率屢創新低。2020年我國出生人口僅為1200萬人,人口出生率為8.50%,較2019年下降1.98個百分點。
同時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2.54億人,占我國總人口比例的18.1%,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1.76億人,占我國總人口的12.6%,我國人口已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
綜合來看,近年來我國人口出生率屢創新低,我國正在失去人口紅利優勢,未來或面來在農業方面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對于我國農村而言,生育率本身較低外加青壯年和部分以務農為生的中年人不得不選擇機會更多,制度更為完善的城市打工,造成了農村人口越來越少。農村人口變少使得務農人員減少,對我國農業發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
3、智慧農業利用現代技術解放人力
近年來,智慧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智慧農業是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化智能技術在農業領域的運用,是我國智慧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農業能夠促進農業生產精細化、高效化以及農業可持續發展,且可以幫助農業生產者建立溯源系統,有利于保障我國的農業食品安全。
在我國智慧農業生產過程中利用植保無人機、農業無人車、自動采摘機器人、自動分揀機器人等現代設備對農作物進行播種、采摘使得老人和小孩在經過培訓后也可以輕松的完成農作物生產,大大解放了人力。
——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智慧農業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從大的方面講,農業只有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之分。而智慧農業只能算是現代農業里的細分的說法,主要是充分應用信息技術于農業生產中,以提高生產效率。因此不能簡單的講智慧農業的前景如何,因為發展現代農業是必然趨勢。而現代農業恰恰是在傳統農業基礎上,充分利用種子、肥料、機械、信息等現代科技,提高生產效率、親和環境、節約資源、提高品質、精準滿足市場。智慧農業只能作為現代農業里的一種技術應用模式,需要具備很高條件才能實現,并不能作為普及型的農業生產模式而發展。
智慧農業就是利用信息技術對農業生產進行管理,對農業生產情況合理分配資源,實現農業生產高產出低成本;智慧農業也是利用網絡技術運作農業,利用傳感器和軟件通過移動平臺或者電腦平臺對農業進行管制,簡單地說就是讓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更加的智慧
智慧農業是未來的必然趨勢,因為是低成本,高產出,專家會參與生產,農民的協作性加強了,只要配合好專家干好自己的活就可以,但是門外漢也越來越多,農民不跟上時代的發展是不行的,不讀書很難利用高效的智慧農業.
說起“智慧”兩個字,想起來已經很久未看的“智慧”電視,內容是處處收費,成了科技交易所。農業由傳統品種種植發展到高科技雜交品種種植,產量不斷提高。現在的市場大量出現轉化糧食消費引起缺糧,但農民未受益。
市場經濟給農業帶來了很多不利的因素,肥料等相關的物資不斷上漲,而農業各種產品下跌遭淺賣虧本的狀態。“智慧”農業理論上講運用信息、平臺等先進方法引導農業生產與銷售。但現實行不通,農業產品生產須要一兩季節,而市場上消費中間環節都是個人資本控制操作,忽起忽跌。不是上世紀計劃經濟調配。一句話“智慧”農業是商人們受惠平臺,與農民無關系。好比說肥料下跌,但市場上農民去買同樣是以前的價,這就叫“智慧”。
近年來,我國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方面突飛猛進,并不斷向各領域滲透,智慧農業應運而生。智慧衣業,就是將物聯網、云計算以及3S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的統稱)等運用到傳統衣業中去,運用傳感器智能感知農業生產環境,計算機對數據進行智能分析,進而對農業生產過程進行遠程有效控制,實現衣業生產精準化管理和可視化診斷。
智慧衣業在種養環節構建監控、分析、調節為一體的自動化生產系統,擺脫人力依賴,顯著提高衣業生產經營效率。同時,建立衣產品追根溯源系統,全程智能化記錄信息并儲存,保證衣產品安全。此外,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有效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正因如此,智慧衣業發展被廣泛看好,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測算,到2020年,我國智慧衣業的潛在市場規模有望由2015年的137億美元增長至268億美元,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雖然我國智慧農業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但由于起步較晚,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發展面臨短板。首先,衣業信息通訊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目前我國廣大農業產區信息技術成熟度較低,信息通訊基礎設施建設緩慢,計算機普及率、網絡環境等方面與智慧農業發展需求相去甚遠,已建成使用的智慧衣業系統在即時性、精準性和靈敏度等方面都有待提升。其次,衣業技術和信息技術兼備的人才嚴重匱乏。智慧衣業科技含量較高,從業人員需要既懂衣業技術又懂信息技術。目前大部分衣業從業者年齡偏高且文化水平偏低,現代化農業生產意識淡薄。再次,配套科研體系不健全。我國尚未建立起系統化的農業科研體系,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效率較低。智慧衣業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而智慧農業也為銀行機構拓展新的利潤空間提供了可能。
銀行機構應進一步拓寬金融服務覆蓋面,加快產品和服務創新步伐,加強與相關主體的合作,精準滴灌智慧衣業。
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推動智慧衣業設施建設。智慧衣業基礎設施投資金額大、期限長,銀行機構應積極調整信貸結構,推出期限較長、還款周期合理的貸款服務,為智慧衣業建設主體提供發展空間。同時,加大對衣業科研機構的金融服務,推動科研機構農業信息化水平提升。加大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積極支持參與智慧衣業發展的經營主體。在拓展衣戶小額貸款覆蓋面的同時,重點支持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農業經營主體。根據智慧衣業的特點,推出“大棚貸”
“土地經營權抵押貸”“龍頭企業產業鏈貸”等產品,推廣“合作社+衣戶”“種養基地+衣戶”等貸款發放模式,精準服務智慧衣業經營主體及衣戶。
增進多方協調聯動,推動智慧衣業技術研發和應用。加強與各級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溝通合作,培養更多從事農業研究的科技人才,進一步壯大智慧衣業從業隊伍。大力支持智慧衣業重點企業和科研項目發展,促進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智慧農業的落地推廣提供金融支撐。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智慧農業發展與改變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智慧農業發展與改變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